含砷废水广泛产生于电子半导体行业,这类废水会对水体、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将介绍一家专注含砷废水处理的环保公司——苏州依斯倍环保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看他家是怎么处理这类废水的。
苏州依斯倍环保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来自荷兰外商投资的环保企业,于2011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成立,致力于为含砷废水处理提供完整的循环利用及零排放解决方案,业务板块涵盖EPC工程、提标改造、污水站运维等。依斯倍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及零排放处理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表面处理电镀、汽车制造、涂装生产线、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半导体、航空船舶、金属加工等行业。
当前,含砷废水处理技术已形成多元化体系,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及生物法等。其中,化学沉淀法因工艺成熟、成本可控的优势,在工业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
化学沉淀法是含砷废水处理的经典技术路径,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向废水中投加铁盐、石灰或铝盐等沉淀剂,使水中的砷离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砷酸铁、亚砷酸钙等难溶性化合物,进而通过沉淀分离实现脱砷。在该技术中,铁盐法的处理效果尤为突出:Fe³⁺不仅能与 As (III)、As (V) 形成稳定络合物,还可在氧化条件下将毒性更强的三价砷(As (III))氧化为五价砷(As (V)),随后生成溶度积极低的 FeAsO₄沉淀,大幅提升脱砷效率。该方法操作简便、处理容量大,但存在显著短板 —— 会产生大量含砷污泥,需后续开展安全填埋或资源化处置,以规避二次污染风险。
吸附法则聚焦于低浓度含砷废水的深度处理,其技术核心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结构或表面活性位点,将废水中的砷离子吸附固定。常用吸附剂包括活性炭、天然沸石、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铝),以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纳米材料。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强,且部分吸附剂可通过再生实现循环利用,降低运行成本。近年来,通过对传统吸附材料进行改性(如掺杂金属离子、调控孔径结构),或研发复合吸附剂,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砷吸附性能与经济性,推动吸附法在深度脱砷场景中的应用拓展。
离子交换法依赖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吸附能力,针对性捕获废水中的砷酸根或亚砷酸根离子,适用于对出水纯度要求极高的场景(如电子级纯水制备)。但该技术存在明显局限性:树脂易受废水中其他阴离子干扰,导致吸附容量下降;且树脂再生过程需消耗大量化学药剂,运行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的孔径筛分或电荷排斥效应,高效截留水中的砷离子,具有出水水质稳定、无二次污染的优势。其中,反渗透技术可实现对砷离子的深度截留,出水水质可满足严格排放标准,但该技术设备初始投资大,且膜组件易受水中悬浮物、有机物污染,需频繁清洗维护,因此更适用于小型化、高标准的处理场景。
生物法是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友好型处理技术,其核心是利用特定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通过氧化、还原、吸附或生物转化等作用,实现砷的固定或形态转化。该技术具有运行成本低、环境兼容性好的特点,但存在处理周期长、对温度、pH 值等环境条件敏感的不足,目前多数研究仍处于实验室探索或中试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含砷废水处理需结合废水的砷价态(As (III)/As (V))、砷浓度、水质基质及排放标准,针对性选择单一技术或构建组合工艺,以实现处理效率与成本的平衡。